舊建築的空間軸線重構:玉井白屋的穿透與流動
「玉井白屋」專案是一次針對舊有建築的高效能改造與空間潛力釋放。面對緊湊的設計與工程時程,本案的設計重點並非單純的外觀美化,而是透過精準的動線重塑與空間串聯,將原本零散的建築群轉化為一個連續且富有層次的園區。核心策略是將舊主棟的入口轉移至側邊,作為整個園區的主入口動線。這條重新規劃的流線,利用一系列半開放式廊道,將所有既有建築緊密串聯。設計旨在引導訪客在空間中遊走時,感受一種穿透、反射與轉折的序列感,開啟一場室內外景觀的深度對話。
設計核心:穿透性介面與建築量體間的景觀對話
空間語彙大量運用穿透與反射的材質,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邊界,並確保在動線的轉折處,都能與周邊的自然景觀產生連結。
玻璃介面:緊密與反射的空間魔法
在關鍵的連接處,設計師運用了大量的穿透式玻璃介面。這些玻璃不僅讓室內空間與室外景觀保持緊密無間的聯繫,更透過其反射特性,將周邊的藍天、樹林倒映於立面上。玻璃時而作為可視的穿透體,時而成為鏡面般的反射體,為園區帶來動態的光影變化與豐富的視覺層次,使建築彷彿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造出深遠的意境。這種處理手法,避免了傳統建築對景觀的封閉,轉而強調空間與環境的共存。
廊道序列:轉折與驚喜的遊走體驗
半開放式的廊道是串聯園區的脊椎,它不僅提供了遮蔽,更是一條精心設計的觀景路徑。在動線的轉折處,設計師刻意保留了老屋的原始構造與開放的視野,讓訪客在轉身間能感受到新舊交織的歷史層次。這條遊走的路徑並非直線,而是以一種敘事性的序列展開,引導訪客最終抵達園區最深處的「驚喜」——一片靜謐的後側竹林景觀,搭配木棧板舞台區。這種循序漸進的空間展開,極大地豐富了訪客的體驗。
永續規劃與環境融合:時間參與的建築期許
本案除了視覺上的美學呈現,同時也融入了對在地氣候條件的考量與對未來環境的期許,強調建築與生態的長期共榮。
抵抗西曬:植物參與的被動式設計
針對部分建築牆面面臨的強烈西曬問題,設計師提出了植物參與的被動式設計。我們建議種植生長快速的小葉欖仁。設計理念認為,這些植物在未來幾年內將快速成長,與園區原有的多棵老樹和竹林共同形成樹蔭成林的狀態。這種綠化策略,不僅是一種景觀上的點綴,更是對建築進行自然遮陽的有效手段,期望在三年後透過植物的力量,達到改善微氣候的永續目標。
老屋的潛力與挑戰
此專案的實踐,印證了即使在極為倉促的時程要求(含設計與施工)下,依然能夠透過清晰的設計概念與精準的施工細節,激發舊有建築的潛力。儘管面臨了工期緊湊、氣候(大雨)與設計變更等嚴峻挑戰,設計團隊仍堅持將建築、室內與景觀視為一體,最終成功交付了一個超越時間壓力的改造範例,成為一個具備多重功能與豐富層次的商業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