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收斂:回應在地紋理,以白、灰量體卡合的極簡建築
本案建築設計面臨一個獨特的起始點:業主希望在這個「老舊部落」中的房子,外觀不應過於突出或「太漂亮」。因此,設計師捨棄了初期較為豐富的造型方案,轉而採取簡練至極的幾何量體語彙。建築形式最終收斂為一個白色與一個灰色的量體卡合在一起的狀態,宛如積木堆疊,體現了現代建築的純粹主義。
這種極簡的造型背後,是對在地環境的深刻回應。外觀主要以丁掛磚覆蓋,雖然原計畫以不同質感的面磚混貼來創造光影效果因故取消,但單純的白與灰的色差已能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從外部看,這棟建築彷彿是從周圍的綠地中生長出來,以一種低調且內斂的姿態融入社區,完美地詮釋了「不張揚的美感」這一設計目標。
空間核心:垂直合院概念與通風煙囪的導入
雖然建築外觀簡練,但內部空間的組織與環境控制,卻展現了高度複雜與人性化的設計思考。
空中的合院:二樓露台的景觀包圍
設計師巧妙地利用量體上的凹陷,將二樓露台的外牆降低,創造出一個被四間房間環繞的戶外空間。這是一個在垂直層次上實現的「空中合院」概念。這個露台不僅提供了充足的戶外休憩場所,也讓二樓的居住者能透過這個共同的景觀核心進行視覺上的交流,同時保有各自房間的隱私。這項設計的成功保留,是設計師與業主充分溝通、堅守初衷的成果。
圍牆設計:空心磚牆與材質的層次感
建築的圍牆採用了空心磚牆疊砌,這種材質的選擇,不僅具備在地性,更透過磚體本身的孔洞特性,在光線照射下創造出細膩的光影變化與半透明的視覺效果,為建築主體增添了豐富的立面層次。圍牆與主量體之間留下的綠地,則為未來景觀的發展提供了可能性,並作為建築的自然基座。
永續設計與通風策略:創造被動式降溫機制
在節能與舒適度方面,本案導入了被動式通風策略,使建築能夠與在地氣候和諧共處。
通風煙囪:利用室內梯道的誘導通風
為了解決台灣氣候的悶熱問題,設計師在屋頂隱藏了兩個自然通風器,並將室內的樓梯間設計為通風煙囪。這種誘導式的引風機制,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室內產生的熱量有效地從屋頂排出戶外。這種設計證明了在不依賴過多機械設備的前提下,透過精準的建築設計,就能在炎熱的季節裡,創造出明顯的涼爽感與舒適的室內微氣候。
光影效果與室內微氣候的優化
整體設計在材質、開窗、與量體關係上的控制,都是為了達到通風採光的極佳平衡。建築量體的收斂,讓光影能清晰地刻畫在簡練的立面上,隨著時間推移產生變化,賦予靜態建築以動態的生命力。這種對光影的捕捉與對微氣候的優化,共同成就了積木之家 2 這個簡約外表下蘊含著複雜機能的現代住宅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