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至上:以積木堆疊為語彙,回應環境與機能的現代住宅
本案建築設計以「積木堆疊」為核心概念,透過上方白色量體的巧妙錯位,在視覺上創造出動態與層次感。這種幾何構成的住宅形式,不僅是現代美學的展現,更是一套解決實際環境與機能問題的系統。設計初衷旨在追求形式上的簡潔與居住體驗的豐富性。
建築立面原本規劃採用清水模的灰色塊,但因預算考量,最終以兩種同色但不同山型的丁掛磚混貼取代,並搭配上方的白色量體。這種材質上的調整,仍保留了設計師對光影效果的追求,希望在陽光下能創造出錯落有致的陰影層次,讓建築在不同時間呈現出多變的立面表情。白色與灰色的高低協調呼應,奠定了本案簡約而富有韻味的建築基調。
半戶外空間的創造:騎樓、側庭與通風引導
設計師專注於創造室內與室外之間的過渡空間,以優化熱帶地區的氣候舒適度與居住者的生活品質。
入口騎樓:半戶外休憩與綠地景觀
利用白色積木的錯位堆疊,建築順勢在入口處形成了實用的騎樓空間。這片半戶外場域不僅為住戶提供了遮風避雨的緩衝區,其旁側的綠地與卵石,搭配栽種的香楓,創造了一個怡人的微型景觀。設計師期望這個空間能成為業主日常休憩、吹風納涼,以及孩童玩耍的場所,將建築的機能延伸至戶外,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質。
側庭與引風機制:被動式環境控制
香楓樹被建築量體圍塑出一個側庭。這個側庭內部實質上是各樓層樓梯的玄關區域。設計師巧妙地在此處開設了下氣窗,利用建築內外氣壓差,有效地作為引風之用,將新鮮空氣引導至垂直動線,輔助室內通風。這種對自然通風的精確捕捉與運用,展現了設計師對被動式節能設計的專業實踐。
設計韌性:應對限制與專業細節的堅持
本案在設計過程中面臨了來自非專業因素的干擾,以及技術細節上的挑戰,展現了設計團隊在堅持專業設計理念上的韌性。
挑戰非設計因素的干預
在設計與施工期間,建築大門的朝向曾因非設計因素的要求而面臨變動。設計師在與業主充分溝通後,最終採取了**「改窗為門」**的巧妙策略來化解爭議。南向量體上那道「落地窗」的切割比例,便是對此類限制的專業應對,它在不損及整體立面比例和美學的前提下,實現了實質功能上的轉換,確保了設計理念的完整性。
隱藏的設計細節與長期維護考量
為了提高建築的長期維護性與未來配管的調整彈性,本案在垂直管道間設計了固定百葉。儘管因預算考量,樓板內的配管未能全部採用成本較高的鍍鋅鋼管明管,但這種對於建築壽命與使用彈性的超前考量,體現了設計團隊在看不見的細節處,對建築專業品質的堅持。西向牆體則大量使用玻璃磚錯落引光,確保了樓梯間、更衣間等輔助空間的明亮度,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西曬帶來的熱負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