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景觀 室內設計 @台北 新北 台南 高雄

[設計]:設計是一種實踐的過程

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說法
我一直認為,設計只是一種實踐的過程
社會上理論充斥
這篇文章恰好可以談談,到底是怎麼回事


本文摘錄自:

是對岸的文章
頗犀利
但是不是有理
我想……每個人一定都會擷取自己有利的部分
所以這件事情也不會有真理存在
唯一的存在,就是好好持續的實踐
多生點作品
讓作品講話,而不是自己開演講會……
 


錢總裁
摘要
在中國有一批開口閉口建築哲學的,他們的哲學知識不能達到哲學專業或是社會學專業的入門水平。他們之間缺乏足夠的交流基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的智商在普遍水平以下。他們的古怪行爲可以在他們的生活經歷中找到原因。
本文從哲學和心理學兩個方面對假建築哲學進行批判。
關鍵字建築哲學 哲學 心理學 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 解構主義 現象學 實踐理性 孤獨症自閉症 自卑症 挫折症 自戀症 自大症
1 前言
10-20年前,出現一批專門讓人聽不懂的建築理論。經過十幾年的觀察和思考,在下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結論。簡單說來,這些理論家在哲學領域往往是外行,達不到一般哲學本科生的水平。真的哲學家不敢亂說話,什麽都敢說的,一定是僞哲學家. 他們缺乏邏輯思考的能力。缺乏對事物的直觀的認識,只能拘泥於微不足道的細節問題。或者,牽強附會,擅長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從虛到虛。滿足於一些意淫的學術。他們這麽做的根源,來自於他們的低智商、內心的自卑和失敗的學術經歷。因爲缺乏共同的背景知識,他們之間也沒有辦法真正進行學術交流。所以在圈子裏面常常會看到一群弱智聚在一起高談闊論、胡說八道、蔚爲壯觀。
2 “建築哲學”的哲學批判
只要認真地讀讀十幾年前的一大堆建築哲學的文章,不難發現,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都不及格,不能經受住真正的哲學批判。同樣,把這些文章當真的人也都是傻瓜。“哲學家們”顯然都沒有系統的學習過哲學,沒有拜真正的職業哲學家爲師,沒有受到專業的哲學指導。頂多是半懂不懂地讀了幾本哲學書。這種野路子是不能和在下的真哲學相比的。這些臆想的“哲學”不能經受住真正哲學的批判。
2.1 純粹理性批判康得認爲,要使一個研究過程有效,必須事先確認那個研究的前提是真實的。沒有前提的真實性,就不會有結論的真實性。對前提的思考,通常採用純粹理性批判的方式進行。[1]而那些建築哲學家是怎麽做的?他們往往僅僅是根據設計者自己的說法和其他人以前的一些言論,就想當然的認爲該建築和某某文化、某某哲學有著聯繫。這種判斷是不充分的。從方法論的角度說,從一開始就犯錯誤了。所以接下來在此基礎上的種種演繹都是不對的。可以作爲科學研究起點的經驗證據,必須要得到”無歧義的描述”,具有”可重復性”。引述”無可置疑”的經驗事實,到目前爲止,說什麽設計者所表達的”文化、隱喻”還只是設計者一個人的個人體驗,沒有依據。因此,它很可能不能得到其他人的認同。或者,1000個人有1000個不同的認同。如果“哲學家們”具有一種基本的科學求實精神,就應該首先以某種無可置疑的方式來確定這一事實,使這個過程得到無歧義的描寫,才能再做後面的研究。可惜,這些他們竟然錯誤地把還沒有得到確認的”結論”當”前提”使用了。後面的文章就大談特談什麽文人,文化,主義、批判。依據一個不可靠的前提,是不可能得出可靠的結論的。但這不排除缺乏哲學精神的一些人會認同這些假哲學家,可以讓他們在小圈子或者是一群學生中高興一番,在更廣泛的範圍內,人們可能就會無情地取笑他們。
2.2 解構主義批判解構主義是一種很有效的批判理論,主要的哲學思想就是批判某些理論的”除了文本,別無它物”這種狀況。是一種對批判理論的批判。不幸的是,這樣一種批判理論卻被建築學中的某些人,誤用、亂用。自己所做的建築複雜了一點,就以爲自己無師自通解構主義了。這種情況在藝術家中很常見,當年,藝術家達利宣稱,他的藝術就是以精神分析爲基礎的,弗洛伊德看了達利的藝術以後說,自己研究的是無意識,而達利的東西還是有意識的。氣的達利沒詞。[2]藝術品的價值在於自身,不在於牽強附會套上很多理論。十年以前,中國的理論家吳煥加先生提出,解構主義是一種風格。幾個所謂的學者硬是說解構主義建築是建構主義理論的産物。[3]請問這些學者,解構主義建築的”能指”和真實的建築的”所指”之間,有必然的聯繫嗎?你們的這種說法除了說法本身,還有什麽價值嗎?
2.3 現象學批判現象學首先是一種建立在直接直觀和本質認識上的嚴格的哲學方法。現象學的總體特徵是放棄建構系統的意向 ,致力於扎實的基礎工作。”只有通過向直觀的原本源泉以及在此源泉中汲取的本質洞察的回復 , 哲學的偉大傳統才能根據概念和問題而得到運用 , 只有通過這一途徑 , 概念才能得到直觀的澄清 , 問題才能在直觀的基礎上得到新的提出 , 爾後也才能得到原則上的解決。”[4]另外一個代表人物海德格爾的一個主要哲學思想是要研究 “事物本身”。很明顯,“建築哲學家”的”思”沒有指向”事物本身”,而是指向了一些自己臆想的、毫無根據的概念,這些概念本身也沒有多少有機的聯繫,是一筆”糊塗帳”。這些研究者不厭其煩的糾纏這筆糊塗帳。他們的”研究”目的,不是使他們的”思”指向”事物本身”,而是爲自己的糊塗帳做一些”自圓其說”的解釋。由於缺乏海德格爾式的理性批判,”思”沒有能夠指向”事物本身”。很多建築哲學研究僅僅只能”自圓其說 “,這種研究的”成果”當然沒有絲毫價值。世界上說法已經有了 n種,不麻煩你再來一個n+1種。
2.4 實踐理性批判一項研究成果的未來前景,要麽能夠比現有的理論更充分、更簡單、更有效的解釋世界,要麽能夠比現有的方法更有效、更充分也更簡單的指導我們改造世界。[5]某些理論家,僅僅是依據一些不著邊際的臆想爲研究的前提,希望通過類似的方法解決更多的問題這看上去是實踐的前提,其實不然,這只是確立了一種”實踐理想”,不是確立了”實踐前提”。實踐前提的確立,需要滿足一個條件:它所依據的實踐理論和方法具有高度的確定性。某種建築形式和某些人的理論並不具有確定性。因爲這些所謂的理論和建築形式並沒有明確的對應關係。他們不能用確定的方法分清某些說法是真的有聯繫還是假的有聯繫。建築師的某些言論、某些細節的做法並不具有完全確定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直接得出一個結論,顯得完全不可靠,非常盲目。和一些常識相比,建築哲學理論家並沒有提供更有力的解釋。常識告訴我們,屋頂不能自己漂浮在空中,一定要有支撐。而理論家們哲學、美學地繞了一個很大的圈子。還是不能說明問題。科學必須具有潛在的可證僞性。意思就是說,也許科學理論是不可證實的,但是必須是可以證僞的。那些東西是根本無法證僞的。連論據都不可靠,怎麽證僞。[6]
3 心理學的批判
我們可能對這類人很好奇,我們會問,什麽樣的生活經歷才能造就這樣的人?這類人的生活經歷有沒有什麽共同的特點?多認識幾個這樣的所謂的”建築哲學家們”,就會發現,他們都有非常類似的生活經歷。建築業內的人士總對哲學心存敬畏,一談到建築哲學家,總會想象他們都是一些聰明絕頂的人,出身于名牌大學本科,碩士,博士,一直得到名師指點,一直活躍在學術的最前沿,一直在進行艱深的思考,一直看很多大部頭的書籍。實際情況正好相反,這些人的主要特徵是缺乏理性,缺乏常識。不能用理性思考,不能用常識思考。他們看得書並不多。缺乏理性的原因是智商相對不高。這是他們古怪行爲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爲不聰明,一直考不上最好的大學,因爲不聰明,在一般的本科院校沒有學習到什麽東西。因爲不聰明,只能以考研專業戶的身份進入一流大學,因爲不聰明,他們學習的每一個階段,一直不能得到最優秀的學者的指導。因爲不聰明,一直不能與職業哲學家對話,他們對哲學的瞭解一直不超過業餘愛好者的水平。因爲不聰明,只經過幾年的自學,讀了幾本哲學書,根本沒有讀懂,就這樣完成了他們一生的知識體系的建構。[7]他們還缺乏常識,缺乏常識的原因沒有交流總是悶著頭自己瞎搞。不能從交流中得到常識。並不是所有的傻瓜都要做某一個方面的”傻瓜哲學家”,僅僅傻是不夠的,還要有一些過人之處,在不同的階段還要有特定的精神狀態。這些精神狀態使得他們和世界隔絕。所以,他們的學術往往是一些在一般人看來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的常識問題。
3.1 大學階段–
孤獨症/自閉症他們的智商應該在一般人以上,但是對比他們將來研究生涯所接觸的人,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弱智者。這顯然符合日常生活的經驗--在某一個層次的人群中,不知道如何得體說話的人的基本都是這個層次中的傻瓜。由於他們不是聰明的人,也沒有表現出什麽特別的才能,即使學習勤奮。成績還是不理想,在我那個時代,和我同齡的幾個”建築哲學家”基本沒有本科”老八校”畢業的。”理論家們”的本科往往是在內地比較閉塞的學校。在大學階段,他們瞧不起周圍的人,不願意不學無術,實際上自己也是不學無術。有點自命不凡。但是自己又確實沒有可以驕傲的資本。他們和他們周圍被他們瞧不起的人沒有太大的不同。所以,他們經歷了一個有些焦慮的時期。他們最終決定改變,但是由於他們自身素質和他們所處的環境的局限,他們所做出的改變不是正常的、可行的。帶有胡思亂想性質。這樣的經歷的效果是雙重的,一方面,他們從此走上了一條和衆人不同的道路,此後,他們絕無可能象一般人那樣從實際和現實條件出發,運用自己的常識思考問題。他們以後總能從常人覺得理所當然的地方找到不同的道理。另一方面,他們失去學習與人交流的機會。他們羽翼漸豐沒有和人交流的需要。所以缺乏一般人在大學階段的常識。他們在性格上也有相應的痕迹,和這些人討論問題是一種痛苦的事,就象給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講道理。你認爲已經說得非常明白了,他卻還是不買賬。總是非常固執地誇大自己和別人的不同之處。哪怕這種不同之處非常微小。
3.2 碩士階段–
自卑症/挫折症讀研究生是他們的一般道路。他們以考研專業戶的身份進入名牌大學,這是他們人生的轉捩點,他們這個時候往往非常認真讀書。但是,還是不會保持了過去的一個人玩的老習慣。這是因爲過去的歷史對他們無疑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僅僅上了一個末流大學對他們的自信的打擊是致命和長期的,而且傷痕一直到現在仍然非常新鮮。在這種挫折感的壓力下,他們往往會更加封閉自己。他們的“哲學”是悲觀厭世的、沒有新鮮活力的。不能看到年輕人的朝氣,倒是一臉老人的暮氣。他們沒有朋友一起喝酒吃肉、打牌下棋,沒有愛好。整天看那基本無法看懂的天書。沒有交流,又沒有朋友,也就不能有人指出他們的錯誤,他們也無法發現自己的偏激之處。體現在他們的做人和做學問兩個方面。在做人方面往往很偏激,雖然他們都是道德正直的人,但是由於不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所以朋友很少。總讓身邊的人不愉快。在做學問方面,也是如此,學術中充斥了大量的別人的術語,或是自己生造的辭彙。很難讓他們用大家都可以弄懂的語言表達他們的思想。
3.3 學術階段–
自戀症/自大症極度自卑有時會轉化爲盲目自傲。他們經常宣稱自己讀書多,有的時候很反常的宣稱自己讀書少,非常驕傲地自稱以前接受的教育都是垃圾,自己已經像嘔吐一樣消除了以前的影響,並“爭取”到重新做人的權利。既然如此,也就沒人知道他的新知識的深淺。就這樣護住了自己的命門,這些特點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這些偏執狂們是在與他們的同行們幾乎完全隔絕的情況下從事研究的。這不是指地域上的隔絕,而是指和本專業的其他研究者沒有富有成效的接觸。在文藝復興時期,這種隔絕並不一定是偏執狂的一種標誌。那時科學沒有很好地組織起來。既沒有科學期刊,也沒有什麽學會。現在,每門科學都已建立了頗有成效的通信網。檢驗新學說的廣泛合作,在堅持不懈地進行。這種檢驗過程不受上級“正統做法”的控制。在這種現代的結構中,科學的進步依賴於不斷的資料交流,[8]因此,一個有成就的學者,要想閉門造車已不可能。而這些傢夥很搞笑,總是以爲自己懂了。
4 結論
上面說的至少是前10年的事情,在下已經10年沒有在學術圈子裏面混了。10年很漫長,山變了,水變了,玩的花樣變了,玩花樣的人變了,當年那批玩噱頭的人已經變得默默無聞了。但是,10年也很短暫,玩花樣的規則一定沒有變。所以,可以推斷出,當今的”建築哲學家”肯定一樣也是弱智,一樣也是胡說八道,一樣也是不懂哲學。一樣也是孤獨的、封閉的、自卑的、挫折的、自戀的和自大的。這些”建築哲學家”一樣也只能騙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他們的扯淡也就騙騙大二以下的學生,往後再受蠱惑,就是要中毒遭罪的。不信的話,你留心一下世面上混的”建築哲學家”,把他們的學術拿去請教一下真的職業哲學家。調查一下他們的背景和經歷,就知道在下所言不虛。由於建築學的特殊性,這樣的“哲學家”往往在一個時期內能獲得非常好的評價。能得到重視,能有一個崇拜者的圈子。對年輕學生造成的傷害也就特別大。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下的話對不對要歷史來回答。記得在60年代,老家出現了一個學習毛選的標兵,把毛選背得滾瓜爛熟,來學校給我們做報告,口若懸河、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在下當時對此也是非常敬仰。誰知道,文化革命結束以後,才知道此人一直有輕微智障。這段經歷讓人印象深刻。歷史往往就是:一邊搞笑,一邊殘酷。
 
參考文獻[1]康得.純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