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級生


成大建築

作品聯展

6

x10

年級生

成大建築人

 
 

朱弘楠,1993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1998年獲得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建築碩士學位,榮獲傑出設計銀牌獎畢業。具有美國賓州及台灣之建築師執照,目前為金以容建築師事務所之設計合夥人 / 共同主持人,並於實踐大學建築系兼任指導建築設計課程。在空間專業及學術教學上,目前專心致力於住宅建築及生活空間的探索,企圖塑造並呈現當代住宅的各種豐富樣貌,使日常生活能與都市環境進行生趣盎然的對話。近年內多項設計作品曾受邀刊登於「台灣建築」及「建築師」雜誌。


曾於1999年至2003年在美國費城Ballinger Architects擔任資深專案設計師,其中參與專案「布朗大學生命科學館」,曾榮獲2001年美國建築師協會(AIA)費城分會年度建築佳作獎。2003年底自美返國後,於2004年至2006年在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任職經理,重要負責專案為「元大柏悅」、「故宮晶華」、「佛陀紀念館」及「佛光山南台寺」等。除了在專業上持續努力外,更積極地參與各種學術教育及活動,曾於2004年至2009年兼任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設計指導,而在2006年至2009年兼任成功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指導時,多位指導學生更榮獲台灣新建築人獎首獎、佳作及入圍之肯定。自2009年起兼任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擔任2010年”開天窗 - 實踐建築實驗雙年展2010”之共同策展人,試圖以實驗展來探索並呈現建築創作的多面向可能性。2012年入圍”ADA第一屆新銳建築獎。




金以容建築師事務所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一段219巷9號12樓

電話:02-27762868




在先得月,試圖去鬆動空間的定義與疆界,梯廳、陽台、露台及安全梯等在住宅空間中容易被忽略的空白,經過大膽的釋放與設計安排,反而成為涵容最多生活想像的空間。於是我們有了一座開放的梯塔與空橋,讓人在身體移動及光影的深淺律動中擷取生活韻味,讓空間在高度互換中變換著不同風景,也讓生活多了一些停留與想像的餘地。梯塔與兩側的建築體也圍塑出立體多重層次的內院空間,容許生活中的各種事件與活動在這裡發生,也容許微風、細雨、天空及綠意為生活帶來各種不同的質感與驚喜。

將垂直動線獨立集中之後,住宅的格局也得以從長窄的連棟街屋類型中獲得釋放。寬而淺的複層單元,搭配大尺度的地面庭園及空中的露台與陽台,企圖在垂直向度上發展出三種不同類型的生活想像,創造出更多的生活經驗。這些面臨外部街道的大尺度露台與陽台,清楚地表達了參與鄰里街景的意圖,並且大方地分享生活的各種風景,讓家的私密領域能夠向外延伸想像。同時也反應了位於都市邊緣的基地紋理,積極地邀請周遭環境的青山綠意,透過細膩的建築細節滲透到住宅的內部之中。

在國揚天母,除了表徵並呈現不同的生活型態外,更需要傳達出城市生活豐富多樣的形象,及對城市居住空間的期待。不執迷於移植於歐美的混血古典或都市菁英式的極簡冷默,我們企圖在既有的都市紋裡中,以疏而不離的態度與周圍環境進行生趣盎然的對話,創造出反映當代感的都市空間。並以一種獨特但不排外的姿態面對流動的環境。在面對都市的立面皮層,運用許多白色冰裂紋馬賽克方框,將正對忠誠路長達八十米的都市牆面,構成一幅具有藝術感的當代城市風景。我們期待豐富而多元的視覺語彙,能和週遭真實生活世界的複雜紛亂進行生趣盎然的對話。

在麗池會,企圖在連棟重疊別墅的垂直配置下,創造出兼具都市空間及居住品質的住宅建築,還給都市生活一個有品質且怡然自得的環境基調。在剖面空間配置上,將分屬上下疊不同單元的私密空間,集中配置於二、三樓,以降低住宅生活間之互相干擾。下疊單元的公共空間在一樓地面提高之後,不但重新定義了都市街廓的公私界面關係,也讓庭院的前景與遠景的茂密綠意連成一氣,創造出無邊際的綠色視野。而上疊單元的公共空間則配置在四樓,不僅以六米高的空間尺度來呼應都市公園及遠眺遠方山色,積極邀請生氣盎然的綠意滲透到住宅內部,同時也縮短了到屋頂空中花園的距離,使得住宅的生活行為及動線更加流暢。


面對開放綠地的都市街廓面,我們將其對應的建築表情做謙遜的處理,以一種簡單而大器的適切姿態與外部環境進行對話,希望運用精煉且豐富的形式,產生讓人身心安頓的沉靜力量,並傳達自信安詳的生活形象。呼應都市尺度的垂直石牆界定了生活空間的領域,濾光的格柵、帷幕玻璃量體及大尺度的陽台與露台,清楚地表達出生活空間中的公共與私密行為。輕盈的屋頂飛簷,讓自然光影為生活帶來各種不同的質感與驚喜,也使空中花園更貼近於生活。

在鑚石吉星,對於該以何種姿態來與環境對話一直是概念發想的關鍵。我們企圖以一個清晰簡潔的配置手段來面對外部環境,在有限的基地內處理緊密且豐富的空間層次,創造宜居的生活環境。配置藉由十字平面使空間得以退讓出來,這個退讓的空間佈局不但能邀請更多的綠意與陽光進出生活,也能包容更多生活可能性的發生。以深簷來面對淡海強風多雨的環境條件。運用低維護的在地材料及工法,以設計細節來跨越成本預算,構築出具有豐富變化的建築樣貌及生活空間


主入口前庭去除了圍牆,以圍而不閉的空間領域大方地邀請鄰里互動。在基地南側與西側則借用地勢將基地抬高,以疏而不離的方式定義出基地與公司田溪及公共人行道的邊緣,利用複層立體綠化來表達對行人的善意,並在西側慷慨地退縮出鄰里小公園供公眾使用。西北角後院平台為主要公共交流活動區,高程漸降的階梯草坪暗示了基地原有的坡度變化,也帶領人更親近於公司田溪的延伸視野。



在森之丘,企圖在既有混亂的都市紋裡中,創造出舒適的都市空間感受,把面對都市的建築表情做謙遜的處理,還給都市空間一個有品質且怡然自得的生活基調。在面對都市的立面皮層,運用許多回應居住空間及身體尺度的構成元素,以其凹凸與進出變化,加上回應都市尺度的一條連續流動之白色彩帶,將面臨東新街長達一百三十五米的都市牆面,編織成一幅呈現垂直住宅聚落集居樣貌的當代城市風景。我們期待豐富而多元的視覺語彙,能和週遭真實生活世界的複雜紛亂進行生趣盎然的對話,並以一種獨特但不排外的姿態面對流動的環境。

嘗試了幾種在住宅中極少使用的外牆材料:木紋磚、網材小理石、釉花馬賽克、塑木格柵、及凹凸鋁窗系統等,並和廠商反覆進行色樣調整,及施工細部的研究。業主營造廠也於工地搭建了立面標準單元之樣品牆,以便進行所有外牆材料及填縫的視覺效果檢驗及討論,展現了其守護設計效果及施工品質的決心,而構成整體設計的所有垂直水平線條,最終也在現場人員的精準構築下,得以乾淨俐落地呈現出溫暖且人性的空間品質。

在陸江A+,企圖在缺乏任何歷史紋理與文化涵構的新興都市重劃區中,以洗鍊的建築力量為城市創造出一種自明性的存在,使得已經脫離土地的安居行為,能透過建築產生的能量重新和都市空間錨定。希望在紛亂的都市中,運用水景、街道傢俱、公共雕塑、地形高差及植栽設計,希望能分享並融合公共與住宅生活,創造出一個悠然輕鬆且開放邀請的生活環境,並塑造外部居住環境的歸屬感。


在面對都市紋理的態度上,試圖讓建築成為人和都市接觸的界面,使外部環境進入生活空間時有了一個過程,讓人們能透過細膩的建築去體驗城市生活。面對人車喧鬧的集賢路,建築以一種收斂而大器的都市姿態與環境對話,讓簡單沉靜的建築力量包容複雜的流動世界,而垂直格柵則過濾了光影與喧嘩,使生活可以更從容自在。面對西南側公園的建築表情,則以豐富而精煉的視覺語彙,表達個體居住單元的尺度,進而編織成一幅呈現垂直聚落集居樣貌的城市風景。具有都市尺度的垂直石牆框定了屋頂的生活領域,不僅可邀請並遠眺遠方山色,也讓兩棟住宅建築展現出不同的天際線變化。